西部网 商洛数字报
今天是

评论:他是文坛一股清新的风

来源:时代文学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0-05-20 08:00:57
24573
发表于陕西

接到陈仓的小说集还有诗集,我是认真地看了的,不仅因为他是我们陕西老乡,还有他的文章确实很好看。出版社一次推出他那么多书,之所以引起社会关注,是因为他反映了农村人到上海后遇到的不适应,说它是“一代进城者的心灵史、一个大时代的伤心碑”,意在“献给我们回不去的故乡”,这些评价都点的比较到位,也描准了这个时代的痛点。

通过作品可以看出陈仓不俗气

严格讲我和陈仓也不熟。但陕西商洛有一批诗人,咱不说散文、小说。商洛这一批诗人,在陕西乃至全国,那是非常有名的,都有它的地位的,都有它很高的价值的。当然,陈仓就是其中一个。我一直希望商洛诗歌群体能更加受到关注,这里走出和拥有着大量有才华的诗人。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开一次商洛诗歌现象研讨会。

陈仓之所以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在广大的社会上暴起雷鸣,主要是进城系列的这套书。进城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他抓住了这个特点。他是以诗人的笔法,诗意地写作这一系列作品的。之所以大家觉得写的好,恐怕还有一个原因,那些读者没有读过他以前的诗。所以说,如果读过他以前的诗,知道他这个人的全部背景,我觉得大家对他的诗,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当然,他的文章、小说写得相当棒,但是他的诗也非常优秀。我觉得,他本质上还是一个诗人。而且我愿意以后读他更多的诗,因为他有一首诗《两个碑》,说一个进城的人,在城市要立一个肉体的碑,在乡村立一个灵魂的碑,让我记住了他有“两个墓碑”,这话作为一个诗人,能写出这样的诗那也就足够了,相当了不起了。

听大家介绍他,而且听他自己讲的一些话,我一直在琢磨,陈仓是一个什么思维。他基本上还是一个诗人式的思维。进城系列这几本小说,我拿到后确实看了,看后特别兴奋。我觉得,陈仓是很有才华的,可以说陈仓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而且他的小说有一种清新。这样一种清新,在文坛上刮起的风就是真正像陕西老家的山风,你说硬它也硬,说柔它也柔,反正是多种气味、多种味道都在里边。还不是桑拿浴,也不是风沙,还不是别的啥,就是让人有亲切感。而且读他的作品,读任何一个人的作品,看这个人能不能有出息,首先是看一种气息。因为文章散发出一种气息。有些人的文章散发的是俗气,有些人写的小气,他就是再写,写了一辈子都逃不出壳壳子。而陈仓的作品,俗气、小气当然都无,没有这些东西。

他把故乡在脊背上背着到处跑

所以我说,啥叫脱颖而出?就在那一片子,他忽地冒出来了,冒出了他这一种气息。我觉得,他将来还是起风云的人物。而且一般作家写作品,一个方面是有苦难,另一个方面是用生命来写,仅仅从这两个方面讲,我觉得陈仓都已具备。原来他到处流浪,到处漂泊。虽然他是以文化人的身份去流浪、漂泊,一无所境,但是总的来说,他以这种形式来体现这个社会,体现他的苦难,来了解这个社会,来了解他这一种很苦的生命,这一点他已具备。另外,在写作上,大家告诉我,他是多么用功多么刻苦。从形式来讲,他是用生命写作的,而且在写作体裁上,他确实是用生命和灵魂来下注笔头的,这样的作家肯定是有风云的,潜力巨大的,可以说前途是远大的。

他的系列书,我觉得对大的转型社会、城乡差距,是对照着双方来写的,两个方面都写得很真。而且渲染的也特别好,这个语言也明快也特别老到。进城这个话题,对于城乡的差别,其实中国文坛上几十年来不停地在写。对于城市化道路,对于农村的衰败和它的消亡,或即将消亡,大家一直在做各种多样的探讨。因为社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可以说进城是这个时代的,也是广大农民的,也是他陈仓的。所以,他反复地写,他这方面的体会太大。他始终说故乡是走不回去的,恐怕这里边有他个人独特的体验。

他确实是回不去的。一是远,一个家在上海,从形式上、身体上是这样的,从灵魂上说更痛苦。所以说,这个年代、这个时代,人都是把故乡在脊背上背着到处跑;所以说,他这个乡愁是最沉重的话题。但实际上,追究历史上,每一个人都是离乡背井的,每一个人都是以各种方式来走出村子。

但是,在目前这个大时代,有这样一个特点,农民大量地进城,他写出的不仅仅是以文化人身份的故乡,而是以农民的身份怎样进城。这样来写这种东西,它基本上是这个时代的东西。故乡过去人人都有,现在却突然没有了,或者是荒废掉了,所以看到陈仓一些关于故乡的作品,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流血。当然,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下,这一特定的时代下,起码要牺牲农民一到两代,最少两代,或者三代人的利益。三代以后,这一种进城现象,或者回乡灵魂、灵魂回乡的东西,才可能慢慢消亡。但是,既然生活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一个记者,陈仓了解社会体味更丰富,对这方面的体验更深,他有责任有担当写这个话题。

陈仓是以诗人的笔调在写小说

所以对这一套系列书,我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我也特别喜欢看。而且我刚才讲,为什么社会上认可他这套书,因为现在读小说的人毕竟比读诗的人多,好多人读他的进城小说,却没有读过他的诗。如果读了他的诗,可能认为诗人的诗写的也很好。我主张他一边写小说一边还要继续写他的诗,小说能表达这个社会,这个诗更能表达他自己。

如果说这一套书,他得益于写诗,有时也受制于写诗,因为作家尤其诗人他特别敏感,对灵魂方面的东西特别敏感。他这些书中,我看了有几部类型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题目不一定刻意地要叫什么进城,这容易导致看法上的程式化。当然也有些不一样,比如《影子进城》《麦子进城》《小猪进城》,我很喜欢这几部书。例如《父亲进城》《女儿进城》是不是有点类型化,不要相近地写塔尔坪的外貌、写上海的一些景点,在外国一些小说中也有这样的写法,第一次读特别新鲜,几部都是这样就有些阅读上的问题。

小说的诗意很重要,大家欣赏他的作品,就是以诗人的特质,或者说以诗意的笔法,来写这个严重的沉重的话题。这个沉重的话题,大家从不同的各个方面来写,但他写的却让大家眼前一亮,尤其是他的小标题实际上都是诗句。后来我就琢磨他这一套书,这一套书是怎样产生的,一个方面他离开故土,来到中国最繁华的地方,这在心灵上,精神上,灵魂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别,他抓住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的这一特点。再一个是诗人的角度,那一种语言,那一种味道,还有诗人的笔调,这样来写小说就特别有特色,也许是为什么外边有人把他的散文当小说,在小说出版时每篇文章前还要配一首诗,或许外边的人比商洛人更敏感,对乡情的东西更敏感。

我想他这些东西是从他经历上,从他生命的背景上,从他的灵魂上产生的感觉。这一种体裁从产生,之后落到笔下,实际上是诗意诗句触发了他。他是以诗句诗意来写的。这样的话,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对于城市生活的那种苦涩,那种苍茫,或者回归,角度是特别地深厚,而且整个故事是清晰的。标题都是诗,这个猛一看,哎,好看,细细琢磨,也有那么一点不和洽的地方,但是无关紧要。这就是一部小说产生的根源和驱动力,他的源泉还是来自于一个诗的生发。

上海给了陈仓城市文化的滋养

我觉得以后要写应该注意几点。因为现在做到了一点,他起码不是写的弃世之作,他写的是这个时代的,是他自己生命的,是真诚地写作。以后在一句话上可以以诗来想,一个情节上是可以以诗来写,现在更多的是在诗句上下功夫。在某一个情节上,整个故事上体现一种诗意,在境界上是诗的东西,那样会更好。不是受一句诗的启发,然后升华,或者酝酿,或者组成,或者生发,而产生一部小说。他的小标题肯定是诗,他每一部作品后的《创作谈》完全都是诗。不管你作品写实——有时越是虚的地方越要写实,越是写实的东西越要象征,那样作品才能写的既厚还又灵动,既是实东西又是诗的东西,我觉得作品产生的诗性和诗句还是不一样的,诗句还是境界小,诗性的东西、更极端的东西,更极致的东西,写得更扎实的东西,我估计对人的冲击力或者过后的回味力量会更多。

陈仓的小说是从一个诗的想象力中来的,从生活中的体会中来的,把那个写实更重要。我说不清,毕竟咱不是个评论家,只能是从写作角度来谈。再一个,我不知道一个诗人的思维,诗是怎样产生的,我一直在琢磨,诗人为什么把它写成这个样子。当然,这诗的东西,包括文学上的,它不是概念的东西,它也不是理性的,但他脱离不了理性,绝不是概念的东西,所以任何作品不能从概念上产生,可以象征些东西,引导些东西,但想象上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实在的东西,只有写实,写细,写密,然后你的诗才能产生,整个故事才具有象征意义,才能升华起来。我还有个希望,把节奏不要写的太明快。现在节奏明快,本身段落就短,一旦段落短,节奏一快以后,给人沉淀、沉思的余地相对就少了。

总的来说,陈仓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前景远大的一个人,可以说,拿目前陕西,据我了解的,年青一代中,绝对是突出的,我觉得也是寄希望特别大的。陈仓人在上海,作品在上海,写的是上海,由上海推荐去北京进修的,上海不但给了他落差,给了他城市文化的滋养,但是如果陈仓没有到上海,他就不会有这么多东西,但他毕竟还是咱们陕西的,以前与陕西作协联系不多,以后要多与陕西这边联系,不管认同不认同,陕西是要好好对待的,上海那边也会好好对待的,希望以后能成为文坛可以倚重的“一根柱子”。

本文来源:时代文学杂志社作者:贾平凹

我要说两句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