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 商洛数字报
今天是

灵性的石头

来源:商洛文学
发布日期:2023-06-08 08:39:52
6453
发表于陕西

时光荏苒,我也到了一把年纪,该是享受闲适了。

赋闲的日子里,我的视野中只是一些安静,其实喧闹一刻也没有停止,只不过被我的心境过滤了,能够入眼的只是一些闲人闲事,狗在打哈欠,猫在伸懒腰,老翁在晒太阳,老妪在揉眼窝。人或动物都在闲适中度日,拥有的是纯粹的时光。大多时候,我们只是陷在事物的索取中,有时醒悟,最珍贵的时光,正是那些亲身经历过的闲适。

一生喜水,此生走过数十处海滩、数十面湖泊、数百条河流。天下之水多矣,穷尽一生,我也阅览不了万分之一。

大自然之美,让每处山水之石都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壁立当空、挺拔峻峭者谓之“瘦”,四面玲珑、上下相通者谓之“漏”,轻盈飘逸、晶莹通澈者谓之“透”,石纹起伏、凹凸不平者谓之“皱”,色泽苍老、拙劣朴实者谓之“丑”。清人赵继恒有诗:“叠叠高峰映碧流,烟岚水色石中收,人能悟得其中趣,确胜寻山万里游。”

水看得多了,就对水里的石,或是水旁的石有了兴致。被水浸过的石,大多有纹路,有光润,有清晰的图案,或山水或花草或人物,全凭拣者想象,有的什么也不像,模模糊糊,但就是不忍丢手,总觉得有一些感觉在其中,仿佛禅相。

拣石不难,抵达一条河流,目光垂下,看见一块稍有品相的,稍作端详扔一处显眼处,等收集了一大堆,弯腰蹲下细细挑选。这个过程是考验审美感觉的,细瞧这块不错,那块也不错,都是舍不得。挑石难,带走更不易。总不能全都抱回家啊,凡去外地,都是乘车,无论火车、汽车、飞机,沉甸甸地拿不动啊,于是再三细品,忍痛割爱挑上几块抱在怀里。要是在近处朋友开着车,还能多带几块,但也是遗憾多多。

石头带回家,大点的靠墙摆在院落,小点的,或是品相极好的置放于书架。妻子喜欢种菜,总是嫌院落的石头妨碍了她的菜地,趁我不注意当垃圾扔了,前后数十年进院子的石头总有几百块吧,最后唯剩零星几块她抱不动的,我也不好说啥,反正对那些石头我也没有真正上心,更没有精心伺候,其实压根就不知如何伺候,扔了就扔了吧,心不疼,模样不恼。

上了书架的十几块石头妻子不会乱动,隔段时间我给它们净身,喷水,暑热的日子取下来放进水盆浸水,这大概就是养石了。

山里有更多的石,爱石爱到极致处的人会在山里寻找所爱,再大的石头,也要想弄回家,我没有那个浓烈兴趣,有片小石足矣,再说了,我没有那么大的地方可以安置那些庞然大物。

石之家在山中,在河里,喜欢风,喜欢雨,喜欢鸟,让风抚摸,让水滋润,聆听鸟语。它是山的骨骼,凝聚着山的厚重;它是水的脊梁,支撑着水的灵动。它不喜欢安静地躺在书架上,它读不懂文字,也不喜欢那种书卷气。没有哪块石头甘心把自己置于书架之上,即使为它专门制作的石架,它也不幸福。

但养石人自有说法,室有石则雅,室有石则安,此为痴石者所言。石之天然的纹理、朴拙的造型、优雅的格调、超脱的灵气,的确令人把玩遐思,虚怀沉静。基于此,我也学着养石,以安闲适。

一块灵性的石头,成书架上的一道风景。那年从澜沧江带回一块石摆在书桌上,伏案写作时,眼前常有乱石穿空的幻觉。我没有觉得它是风景,只是觉得自己曾经身临其境过一条河,那儿驻留着我的身影和足迹。那身影被风拂去,又被风携来;那足迹被河水吞噬,又被河水显现。一块石,就是一方山水的浓缩,方寸之间包罗万象,山水之雄奇空灵,风云之千般变幻,会令一颗染尘之心,回归风清月明。

求一石易,养一石难。所谓养石,就是精心养护,使其光润沉稳,生出肌肤之美。养在我书架上的石头,我要给它找一个能盛得住水的托盘,根据气候拿出去晒阳光,淋雨,不下雨的日子以清水淋之。像灵璧石,石离土日久,会缺氧失去青铜之音,露出枯萎之相。

我之养石属于初学者,有位痴石的文友告诉我,养石不仅要水养,还要油养。像质地细腻、脂润柔软的寿山石,应先用细软绸布轻轻擦抹,去除石表灰尘,后用茶油反复擦拭,让油脂沿着毛细孔慢慢渗入石头里,反复多次,石质愈加温润莹澈。

石之藏家以石为友,闲时抚摸石头,甚至悄声细语和它说话,身之汗液和气韵积淀于石表,形成一层黝然有光的皮层,行家称包浆,说是一种古雅的见证,包浆越凝重,赏玩价值也就越高。

宋代有个石痴,遇到奇石要行跪拜之礼,结拜为兄弟。遇上喜欢的石头,要抬回家里,焚香沐浴,像祖宗一样供着。成亲之日,新娘子送他一块灵璧研山。他一见倾心,重新沐浴更衣,焚香叩拜,把玩到半夜,才抱着石头入睡,将新娘子冷在一旁。藏石养石,本是生活之闲适,不足神圣于人性之上。如是之人,我不敢恭维。

有闲养石,表面养的是石头,骨子里养的是心性。

我已渐老,最后连背影都会被闲适带走。

本文来源:商洛文学作者:赵丰

我要说两句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