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 商洛数字报
今天是

沫糊——最具洛南特色的地方风味

来源:洛南文友汇
发布日期:2021-03-29 12:50:01
14229
发表于陕西

沫糊是用苞谷面烧煮出的饭食,因其烧煮时先起沫而后成糊,故得名。
  苞谷可细分为三种,一为老苞谷,学名早玉米;二为黄苞谷,较老苞谷播种稍晚,学名中期玉米;三为回茬苞谷,麦收后播种,学名晚玉米。洛南因纬度、海拔、气候和山地相貌、土壤等因素,盛产老苞谷。老苞谷每年农历三月杨树叶儿圆时下种,中秋节前后收割,恰好截取了四季当中最美好的三段时光蓬蓬勃勃地生长,将丰盛充沛的阳光、雨露和腐殖质饱满地吸纳进黄灿灿的籽粒,转化为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和多种糖分,口味醇香、浓郁,是做沫糊的不二选择。

3b06394da8f944ae6db2e0f1b08576cd_img_633_1137_332_264.jpg

黄苞谷和回茬苞谷因生长期短,其营养和口味,都和老苞谷差得很远。

  做沫糊的苞谷面,必须是新的。用陈苞谷磨成或存放久了的面,统称陈苞谷面,用它们做出的沫糊,一概不黄、不亮、不俊、偏灰,口感寡淡,缺醇香,少弹性,甚至有些儿淡淡的霉味。
  磨苞谷面时,须先将苞谷粒仔细挑拣,去掉瘪籽、霉籽,以井水或山泉淘了,迅速晾干。如未淘即磨,面便显粗糙,多糁子粒,且不甚洁净。现今超市售卖的苞谷面,便有此弊端,难当作沫糊的重任。面过箩时,还须用箩小麦精粉的细箩,确保那面够细,用指头蛋儿去捻去捏,只觉缠缠的,发腻。
  在洛南,从来只说“梭”沫糊,而不说做沫糊。谁要这么说了,便会博人轻蔑地一哂,知其没做过;若做过,便知“梭”的确切、形象和惟妙惟肖。
  “梭”前向盆内的苞谷面倒水,淹没约一指许,泡至湿透,然后使长筷缓缓搅为面水汤,转圈儿徐徐倒入锅里大火烧开的水中,用长把儿的饭勺缓慢搅动,便见一条白色的“蟒蛇”扭动了身躯洄游,渐渐弥散,融化为一锅淡黄色的面汤。待其滚开,改为慢火,严防烧出能传到山坡上的焦糊味,俗话叫作“上坡了”或“上了坡”。
  这时锅内便涌泉般地绽放水花,雾气像一群群受惊的白鹤,扑噜噜地飞旋翻转。早年农村没有电风扇,农妇只能鼓了腮帮、撮起嘴尖呼呼地吹开雾气,睁圆双眼使劲地朝锅里瞅着,一手拿舀有苞谷面的瓢,轻盈地颠摇着,均匀地播撒下去,一手拿长筷插进去,梭子似的朝一个方向飞快地转圈儿。“梭”即由此而来。
  撒苞谷面的手,绝不能撒出斑块,而拿筷子的手,更不能搅起一星儿的水泡儿,否则都会裹卷起面疙瘩。万一出了面疙瘩,就得赶紧补救,用饭勺撇将出来,用两根筷子将面疙瘩逼至勺壁,紧贴了按住,将其挤破,随即一搅,让它融入勺里的汤中,再倒入锅内。
  渐渐地,撒苞谷面的那只手困了酸了,腕和关节也发木发麻。搅动筷子的那只手更是越来越吃力,已搅不出了嗖嗖声,沉默如逆水行舟,像在胶汁、果冻里划行。大铁锅里的沸腾液体也慢慢平静下来,仿佛一汪金黄色的深潭,丝绸似的颤动着。提起筷子,筷头儿上已没了滴淌,而凝结着一团颤巍巍的椭圆体,便大功告成,可以品尝了。
  拿起铲子——千万别拿饭勺,也别像使饭勺舀饭那样舀下去,那样无论怎么使力气都难舀出,反倒使勺或铲深陷其中,难以拔出——须将铲头稍稍向下,近乎平行地犁过去,沫糊便如豆腐脑一般,颤巍巍地溜进碗里。这时才可以伸筷子,从下而上地去别,俗语叫作抄,一团软黄便晶亮了莹光,诱惑着舌尖。恍兮惚兮间,沫糊已入了口,清香的苞谷味儿、醇厚的土地与和煦的阳光的味儿,均如丝如缕地滑向喉咙……
  特别要叮咛的是,沫糊不能独吃,需与其“伴侣”携手方能彰显其魅力。其“伴侣”都属食材中的草根阶层,如酸菜、霉干菜、生切的莲花白丝等等,再佐以油泼辣子、生蒜汁儿、韭花、葱花,提味放香。

本文来源:洛南文友汇作者:张宏运

我要说两句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