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 商洛数字报
今天是

秦岭山中保存完整的清代倪氏民居

来源:镇安县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2-07-14 17:13:44
292525
发表于陕西

在巍巍秦岭的南麓中段,有一处乾佑河与旬河共同滋润的土地就是陕西的镇安县。镇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神奇古老的镇安曾令无数文人墨客称颂赞咏,质朴的镇安渔鼓传唱着镇安的历史,展现着镇安的发展活力。

微信图片_20220714163104.png

镇安县历经沧海桑田、朝代更迭,县境内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有崖墓、石刻、古道路、古栈道、古建筑等历史遗存,凝聚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镇安的古建筑中,有一处清代倪氏民居保存完整、规模较大、历史有序,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几番迁徙,扎根镇安

镇安县铁厂镇倪氏黄龙支系为宋末绍棠公之子南淑公后裔。据史载,始祖源于山东,曾迁徙豫、皖、苏、鄂等地,来陕西前原籍是湖北武昌府兴国洲安酆乡永福星灵泉保北山庄。

倪氏二十四代孙世昌(大房)根据方涌姑婆原族谱修改的内容表明,倪氏族人为摆脱水患与贫困,第十八世祖嘉泮公25岁(1758-1828)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辛丑(1783年)随父启锐公(1730-1806)与溶、浒、淟、汰四弟由今湖北阳新县老家迁陕。初始居兴安(安康富家河村),不久又迁至镇安水田沟(今青铜营口村)居住达30余年。

微信图片_20220714163109.jpg

由于人口增加,地理条件受限,严重影响后裔的生存与发展,泮公后与二、四、五弟相商,决定再次携同五弟并家眷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寻找新的发展地。

他们两翻燕子山,经和平、两河、蚂螂坪沿河而上,遇三里峡之阻,即穿黑沟、越阴坡山,终于发现地处秦岭南麓,位于镇安县城东部65华里处的一条小山川,顺道东西狭长约20华里,地势酷似船形,两端东连芋园铺、西邻铁厂街。

微信图片_20220714163114.png

分水岭、渭南岭二岭为山川东西天然屏障,川中有小河蜿蜒自东向西流去,传说“此地深蕴天地灵气,福地也”。河两岸原有几户人家早期开垦有少量零星耕地,明清以前川中人烟稀少,森林茂盛,植被长绿,重山叠影,气候宜人。曾有墨客赞美这里“东水西流天工巧,南环北拱地造奇”。

微信图片_20220714163118.jpg

倪氏先祖认为在这里发展农耕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最早落住下川九间房。从此,他们在开发中励精图治,沧海桑田;在繁衍生息中,传承始祖创立的氏族家训。这就是倪氏黄龙支系的前身。

嘉泮公带领家族成员,在物质基础极端贫乏的情况下,开创基业的艰苦程度可以想象。经过几年辛苦劳作,创业成果初见成效。他们的家境日渐宽裕,过上了相对富裕的自足有余生活。

微信图片_20220714163124.png

为了适应大家族人口增多的需求,他们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首选在渭南岭下建起第一座四合大院,后发展到四座四合大院组合成的“老屋场”。传说倪氏先祖在营造此院房屋时,曾捡到过白银而发富,因无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清道光八年(1828年)十二月,也是迁来黄龙铺的第10个年头嘉泮公辞世。三个儿子(长子早逝)都能遵崇先父教导,继承父志,守业家庭,团结和睦,携手兴业至家近百人时,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才按八孙分户,后称为“八大房”。

不久,相继沿川道新建起了具有历史民族建筑文化风格的大房、四房、六房、八房、新居场五座主体大院。这五座院落以它的精湛工艺独领风骚、堪称一绝。

特色民居 保存完整

清代倪氏民居坐落在黄龙铺下川黄龙河北岸,曾是镇安县四大家族倪氏倪海鲲的宅居,占地30余亩,为一座园林式建筑宅居,至新中国成立时已历4代人。现存房屋35间,主体建筑为土木结构,板瓦覆面,硬山顶。前厅面宽5间,两端为左右庭院偏门,构成了三门并列式庭院结构。三个大门的门额上各嵌一块石质牌匾,正门匾额上刻“径术传家”,东门匾额上刻“云献吉祥”,西门匾额上刻“星联福寿”。前厅两侧为稍间,其上为木阁楼形式,置于木梯上下;前厅与正房和东西厢房形成天井式回廊,院内地面用条石蔓铺,并配有地下排水道设施。正房面宽五间,檐廊两端有门道与左右庭院连通,左右庭院呈南北长方形,房屋稍低于正院,组成横向庭院式格局建筑形式。倪氏大院是镇安现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民居,部分清代家具尚存,2008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图片_20220714163129.jpg

位于镇安县铁厂镇新民村一组的倪加泮民居,坐西朝东,为一进院式“四水归堂”的清代民居建筑。前房面阔三间宽16米、进深6.5米,硬山灰瓦顶,檐口饰滴水瓦;明间前后贯通为过道,石质门框,石门墩,门额上嵌有匾额,檐廊有明柱。天井呈方形,边长4米,天井两侧厢房均面宽4米、进深4米。正房面阔三间宽15米、进深6.3米,明间装置六扇木板门,上方为阁楼式,檐廊宽3.2米。该民居整体状况保存良好,为研究陕南民居建筑形式保留实物资料。

清代倪氏六房院位于镇安县铁厂镇新联村二组镇安至山阳公路北。该院落为倪氏家族第六房主持修建,坐北朝南,由前厅、天井、东西厢房和后堂组成。前厅硬山灰瓦顶,横脊施莲花纹瓦件,保留部分滴水瓦;东西山墙两侧有彩绘,山墙前檐施封火墙,前檐墀头有动物彩绘图案。前厅为五架梁,后檐带双步梁,明间出廊。面阔五间,通面宽15米、进深7米,明间辟门,石门框、石门墩、石门槛;前檐墙均为青砖构筑,石灰勾缝,台基为块石垒砌,宽1.8米、高0.45米,打制青石条压沿,三级踏步。前厅后为天井,平面正方形,普通片石和打制石板墁地。东西厢房对称布局,东厢房为后人重建,西厢房硬山灰瓦顶,莲花形滴水瓦,面阔一间,通面宽6米、进深5米。天井后为后堂,硬山灰瓦顶、五架梁,前后檐各带双步梁面阔三间西稍间被拆除,通面宽13米、进深9米;明间辟门,六扇方格木雕花窗木板门,青砖对顶呈人字形垒砌台基,宽1.8米、高0.94米,打制青石板压沿,二级石踏步。该院主体构件保持基本完好,为天井式“四水归堂”建筑风格,现存前厅、天井、西厢房和后堂,前厅正脊处有滴水瓦,山墙两侧保留部分彩绘图案,墀头也有彩绘。此民居对研究陕南地区古代建筑具有积极意义。

祖墓犹在  山寨巍然

在镇安普遍流行圜丘、鱼脊丘带石碑楼的土葬墓,不少碑楼上记载墓主人多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迁徙而来。文献记载,明清政府曾组织湖广地区大量民众迁居贵州、四川,镇安这些祖籍湖广的民众是“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形成的,对陕南地区人口来源与开发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图片_20220714163801.png

倪氏家族墓地位于镇安县铁厂镇新民村。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载:“倪氏,祖籍湖北武昌府,后迁居此地。”墓地面积约千余平方米,存封土数座,其中两座墓前有墓碑及碑楼。倪加泮墓坐北朝南,墓两侧块干打垒石砌合面。墓前立两柱三间碑楼1座,原墓于文革时期被毁,仅存三通碑及碑帽,现后人将其还原修复,通高2.10米、宽2.66米;碑帽半圆状,其上雕刻双凤朝那阳,中间刻水波纹,细致生动,栩栩如生,边周装饰蔓草连枝纹。两柱有楹联一副“枝繁叶茂千载盛,源远流长万事兴”。中间的墓碑为方首,高1.35米、宽0.69米,正题“皇清待赠显考倪公加泮老大人墓”,左碑落款“龙飞咸丰元年(1851)岁次辛亥林钟月上浣七日吉时”;右碑为序文碑,主要记述墓主人生平事迹以及性格作风等内容。该墓形制较大,保存完整,其上字迹书法较好,且雕刻生动细腻,内容丰富。

微信图片_20220714163833.jpg

铁厂村倪家寨遗址位于镇安县铁厂镇铁厂村四组南高山之巅,大致呈长条状,西北向东南延伸,两侧窄小,中间稍宽,南部寨墙沿山脊搭建为弧状,整座寨址长约70米、宽约10-30米。寨址四周为寨墙,由块石和片石干扎垒砌搭建,内填夯土,残高1.50-3米。寨墙均为上下两层,下部石墙垒砌宽厚,宽约1-3米不等,于其上另筑较低矮且狭窄的石墙。在东南墙外侧下方砌筑一半弧状石栏,西边靠近南端有一排墙朵列于石墙上方、宽1米。其旁有一寨门,为拱形门,四周块石干扎垒搭建,高1.94米、宽1.60米,保存完好。该寨址属于清末民初黄龙铺倪氏大家族所筑。

本文来源:镇安县文化和旅游局作者:聂毅

我要说两句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