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 商洛数字报
今天是

彭海潮:身残志坚的篾编人

来源:商洛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4-04-09 17:53:08
14459
发表于陕西

商洛新闻网讯:对于从小就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竹子编织的簸箕、箩筐、背篓等农具是再熟悉不过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篾编,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在秦岭南麓腹地深处,有这样一个小山村——丹凤县土门镇高峪村,村上住着一个篾编手艺人,他叫彭海潮,今年57岁,自幼患有腿疾不能直立行动,仅靠双手支撑身体艰难行走。小时候由于家里很穷,加之自身腿疾,彭海潮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心灵手巧的他开始跟着老父亲学习编竹筐、背篓等农具,一编就是四十余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彭海潮的篾编之家,了解这门“指尖上的绝活”。

一手握刀,一手扶竹,把竹子剖成粗细均匀的竹条,再将竹条削成各种规格的竹篾,这些篾片在彭海潮的手指间前后翻飞逐渐成型,变成一个个精美别致的篾编手艺品。因为长年舞弄篾刀,彭海潮的手指和手掌早已布满了厚厚的老茧。谈话间,只见他熟练地把一根毛竹的关节用篾刀削掉,再从中间剖开,将其剖成一根根的竹条,再刨去表面的青色,再将竹条剖成薄薄的篾条,这是精细活,非娴熟的技术不可。他说,编织并不是最难的工序,最难的是破篾,就这一个步骤没有一两年的功夫是练不出来的。

从小刻苦学习篾编手艺,他没有因为身残而自暴自弃,而是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日复一日地从事着看似微小却需要付出比常人更艰辛、更具有专注力、意志力的事情,他对篾编的热爱早已被他编织进了漫长的岁月里……

寒冬腊月,那时冬天特别冷,风从窗户灌进来,手指冻得僵硬,常常编一会就要停下来捂热通红的手。彭海潮呼着白气,鼻子冻得通红,但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从来不觉得劳累。说起他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地干这个活,有没有厌烦的时候,他说:“有啊,有时候就会很烦躁,可是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自己赚钱养活,再烦也要坚持,再苦也要忍忍,咱们农村人苦惯了,也就习惯了。”我看到他浑浊的眼睛里流露出坚毅的眼神。

2018年3月,竹林关镇丹水社区陕南移民搬迁点建成后,受镇政府领导邀请,他来到了社区工厂上班,政府免费为他提供宽敞的工作间、休息室和厨房,鼓励他多带些徒弟,将篾编手艺发扬光大。彭海潮做的篾编物品以竹篾的原色黄色为底色,部分做篾具的竹条染成红色、蓝色、绿色等编织成图案的竹笼,以表现吉祥喜庆,在邻里八乡出嫁女儿的父母都会买一对作为陪嫁,寓意日后生活美满幸福。彭海潮的篾编日用品美观、实用、环保,在竹林关镇说起篾编工艺,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通过新建的电商运营中心,他将篾编产品成功销往全国各地。现在,他的篾编生意比以前好了很多,每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

提及往事,彭海潮感慨道:“党的政策确实好,政府现在免费给我提供了门面房,不用像以前那样带着篾编满集市跑。”说起这些变化,他脸上露出了憨厚朴实的笑容。他还说镇政府的领导干部和所在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和经营情况,提供指导意见和帮助。在传承篾编手艺实践中,彭海潮不仅仅满足于编竹筐、背篓等传统农具,他还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大胆探索创新,在篾编手工艺品上多下功夫。目前,他的篾编工艺品已有上百种样式,许多手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每年的桃花节,他的篾编工艺品都会引来很多来自各地的游客排队抢购。

彭海潮身残志坚,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生活”,编织着梦想,他传承了篾编技艺,丰富了篾编文化,带动了篾编经济,既实现了自我价值,又传承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他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也看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文来源:商洛新闻网作者:刘曦

我要说两句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