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新闻网讯:“以前觉得养鱼就是挖个池子放鱼苗,没想到现在渔业发展有这么多新门道!”“以前大概知道商洛有人养鱼,没想到商洛的渔业发展这么快,特别是冷水鱼养殖规模都跑到全省第一了!”在商洛市渔业高质量发展提案办理协商调研活动结束后,调研组人员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此次调研源于年初商洛市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提案通过详实的数据与案例指出,商洛渔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商洛水资源丰富,域内共有大小河流沟溪7万多条,丰富的水域资源给商洛市发展渔业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冷水鱼养殖规模位居全省第一,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产业规模小、品牌影响力弱、产业链条短、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
为此,提案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与前瞻性的举措:一是加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制定商洛市冷水鱼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水平,引进和培育优质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同时,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三是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整合资源,提升打造“秦岭冷泉鱼”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品牌营销推广,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推动三产融合,倡导以“渔业+旅游”“渔业+加工”为核心,打造多个三产融合示范园区,并配套出台土地流转、税收优惠等政策,同时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态链。
带着这份凝聚智慧的提案,商洛市政协调研组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深入镇安县渔坪村东宝养殖公司、镇安县鲤跃三产融合示范园、商州三岔河国渔三产示范园等地,实地探访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商洛实践”,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的细节,勾勒出当地渔业转型升级的奋进图景。
因地制宜,小小山村变身“致富渔场”
走进镇安县高锋镇渔坪村的商洛宝东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密密麻麻的金鳟和虹鳟欢快地游来游去,与周围青山绿水相映成趣。“鱼池里的水来自渔洞河天然泉水,水温常年保持在14-18℃,水量充沛、呈弱碱性,富含硒、铁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合冷水鱼养殖。”
张福成说:“我们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围绕资源入股,依据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和生态农业,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找到了村企联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好法子。”目前,渔坪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占地8亩,有金鳟、虹鳟、鲟鱼等鱼类,由于水质好,成鱼畅销西安、商洛、安康等地。
据渔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成介绍说,商洛宝东养殖有限公司总投资1200万,建成标准化养殖池4000 平方米,年产商品冷水鱼30万斤,培育鱼苗50万尾,可实现渔业产值1250万。
如今的渔坪村已经变成了“水美、鱼肥、民富、人和”的和美乡村,先后获得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市“五美庭院”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调研中,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董长顺对东宝养殖公司立足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冷水渔业,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发展模式赞不绝口:“他们充分利用好了当地这一方山水,发展冷水鱼项目,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要产业振兴,让我们更觉得广大农村大有可为。”
三产融合,一条鱼“游”出全产业链
在镇安县鲤跃三产融合示范园,“鱼”的故事更加精彩。进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标准程度高、智慧程度高的现代化、工厂化养殖区。与传统养殖不同,这里开发了遥感智控集成系统,布设水下传感器和智能机器人,可以实时监测水温、溶氧等6项核心指标,运用AI模型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恒温调节、智能增氧、精准投喂、鱼病防治预警,展现出一种秩序井然的工业化美感。
“我们的鱼不仅要养得好,还要卖得好。”示范园负责人介绍说,鲤跃智慧三产融合产业园让鱼“上楼”的创新养殖法,数字化智能养殖系统、“双层海融模块+绝缘脂”等技术的运用,成为陕西数智化升级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者,也让调研人员赞不绝口。
鱼虾不入海,反倒在“楼里游”,作为商洛首创上楼养殖模式的园区,鲤跃智慧三产融合产业园持续探索更多渔业品种,进入车间养殖、育苗的经验,为近百名渔民提供就业岗位,新质生产力正在这里加快培育。
“室内工厂化养殖打破了传统养殖方式,将过去不可控的自然环境,变成了人工可调节的环境,大大降低了复杂环境对鱼苗生产的制约。”镇安鲤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室内育苗环境采取的是恒温,有利于种苗的生长。尤其是室内不刮风下雨,为种苗提供了稳定的生长环境。
在调研座谈会上,市政协调研组对照提案内容,对鲤跃三产融合示范园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委员们指出,示范园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三产融合是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能够有效利用商洛有限的土地资源,提升渔业附加值,同时,针对提案中提出的 “完善三产融合配套政策”,相关部门表示将进一步优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助力更多渔业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绿色发展,生态与经济实现“双赢”
来到商州三岔河国渔三产示范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园区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采用更为先进的智慧生态养殖模式,让调研组人员了解到了“科技”在渔业发展中的磅礴力量。
“通过水循环将鱼的排泄物转化为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植物的根系又能够过滤水中的有害物质,最终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这就是鱼菜共生的水循环系统。”调研成员、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负责人赵海蒙介绍,在整个园区看得见的生机之下,他们有一套“看不见”的智慧养鱼系统在悄然“掌控”一切。
“我们以5G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决策分析等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八大系统构建无人自动化工厂,实现人力难以企及的敏捷反馈、精准分析、高效决策、自动执行,养殖密度和养殖产量远高于传统循环水养殖。”据赵海蒙介绍,在园区智慧管理平台上,工作人员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监测数据和服务产品,配合水质监测、鱼移动轨迹等监测数据,利用AI技术,建立大数据模型,实时调节鱼池环境。
“例如,如果高温持续,园区就会增大山泉水或井水,来保持适宜水温。如果因为降雨、晴天和阴天缺氧,就需要及时加大液氧释放度。”赵海蒙解释,“这能让鱼活动起来,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如果温度再下降,还要启动增温装置。”
“4.0智慧养殖系统,是将循环水养殖与无土栽培水耕种植两种技术,通过生态智能设计,鱼菜共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循环型无污染、无公害、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赵海蒙说道。
市政协调研组在调研时强调,要继续按照提案要求,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渔业发展全过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多个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实时监控重点养殖区域的生态状况。
此次调研采访,让调研组深刻感受到商洛市在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在未来,商洛市政协会继续以政协提案为抓手,积极落实、精准施策的决心与智慧。从科技赋能到三产融合,从绿色发展到生态保护,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案例,不仅是提案办理成效的直观体现,更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更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商洛渔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相关阅读
排行榜
主办单位:中共商洛市委宣传部 商洛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1120220071
陕ICP备10203392号-1 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036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商洛新闻网 WWW.SXSL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914-2038801 投诉电话:0914-2038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