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漫川关古镇深处,一块古老的匾额让我驻足——“玉壶在抱”。人过中年,心若深潭,表面平静,却易被微澜扰动。有时,一处寻常景致,一个普通词语,便能凝滞脚步,引人沉思。譬如这“玉壶在抱”四字,便如投石,瞬间在潭心荡开涟漪。
匾额悬于一栋老茶楼门楣之上。茶楼夹在高大的骡帮会馆与武昌会馆之间,愈显其矮小谦卑。它始建于清朝,匾额形制独特,大片留白衬着行楷书写的四字,远望如一幅素雅的水墨。那字,笔画规矩中透出灵动,既有玉的温润,又含不容轻慢的庄重。有趣的是,茶楼墙上一对圆窗,配上匾额和木门,宛如一张凝视岁月的脸庞,那双“眼睛”仿佛能洞穿人心。
环顾四周,骡帮会馆、武昌会馆等古建筑群落气势恢宏,静默无言,却仿佛低语着往昔水旱码头的鼎沸人声与无边繁华。骡帮会馆规模最为宏大,分南北两院。院内,前殿、天井、正殿次第铺展,两厢房屋错落其间。与之遥遥相对的,是并肩而立的双戏楼:北楼体量雄伟,歇山顶如武士之冠,豪迈刚健;南楼玲珑精巧,三重檐似仕女云鬟,婉约细腻。骡帮会馆南邻武昌馆,北望北会馆,西北则与黄聚兴当铺隔街相望。这片建筑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的精妙之处,尤其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导,各建筑布局疏密有致,错落参差,匠心处处可见。这些古建筑与周边层楼叠榭的民居交织,彼此映照,共同勾勒出一幅古意盎然的画卷。
这里曾是古镇经济与文化的核心区域,每日商贾如织、骡马喧嚣。北会馆迎来送往北方的宾客,武昌馆则专为南来的商贾提供歇脚之处。骡帮会馆内,商人们热络洽谈着货物转运、买卖交易。双戏楼上,南腔北调的戏曲轮番上演,为那些风尘仆仆的商人拂去一身疲惫。
不难想象,当年客商们谈妥生意,听完“秦风楚韵”,转身便踏入这座不起眼的茶楼,觅得片刻安宁。茶楼不显赫本不足奇,却自有风骨,尤其门楣上那块匾额,“玉壶在抱”四字,更透出深远的意境。
“玉壶在抱”——三十多年前,我还是个懵懂孩童,和小伙伴们路过时,把这从右向左书写的古文错念成了“抱在壶玉”,惹得大家一阵嬉笑。后来书读得多了,字倒是念对了,可始终不明白其中深意。直到读到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才略有所悟。
在我的解读中,“玉壶”可理解为题词者以冰清玉洁自喻,彰显其不染尘埃的高洁情怀。而“在抱”二字,则将这抽象精神具象为一种紧握与坚守的姿态——仿佛将如玉壶般纯净美好的品格揽入怀中,时刻珍视守护。我也曾翻阅古籍,虽未能考其确切出处,然而此解读已经深藏于心。
如今,再细细端详这座茶楼,我越发觉得这四字早已超越了烹茶品茗的风雅,分明是一座精神灯塔,映照着古人对如玉温润、如冰澄澈的完美人格的向往。玉,质地温润,却又坚硬无比,象征着内敛的光华与不容玷污的高洁品性;壶,虚怀若谷,能容纳清冽之水,却又能隔绝外界的污浊。“抱”,这一动作,更是一种珍重的姿态,是将玉壶紧紧拥在怀中,如同守护世间至宝。
然而,在这喧嚣的尘世,“抱”住一方玉壶,谈何容易。名利如汹涌潮水拍打着岸边,捷径似虚幻之光诱惑着人心。要想守住如玉般纯粹、如冰般清白的品格,需要何等坚强的定力与无畏的孤勇?况且那份“抱”的坚持,又常常伴随着不被理解的孤寂。
茶楼里,早已不见往昔的茶香。我轻轻抚摸着茶楼冰凉的青砖,指尖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骨骼。那块“玉壶在抱”的匾额,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旧沉默而高悬。
它宛如一个永恒的诘问,悬在每一个路过者的头顶:你心中,可还抱持着一方玉壶?
它更像是一位无言的见证者。那玉壶的莹润洁白,绝非天生而成,而是需以意志为炉,以良知为火,在漫长岁月里不断拂拭、打磨、抵御侵蚀,方能保有温润坚韧、不可摧折的光泽。每一次拒绝诱惑,每一次坚守底线,都是对心中“玉壶”的虔诚擦拭。
或许,古镇的灵魂正悄然藏匿于这块匾额深处,也藏匿于每一个在内心“抱”着玉壶之志的人身上。纵使前路荆棘,诱惑如影随形,那份对高洁的向往,“玉壶在抱”的箴言仍如暗夜星火,提醒我们:纵使世道纷杂,内心的净土,依然值得以生命捍卫——那是生而为人的尊严与荣光。
“玉壶在抱”——这无疑是漫川关古镇最为深沉的精神遗产,它比雕梁画栋的繁华更持久,比鼎沸人声的热闹更深刻。在这喧嚣尘世,这份沉静的力量,仍在等待被真正看见,被郑重捧起,于人心深处,代代相传。
相关阅读
排行榜
主办单位:中共商洛市委宣传部 商洛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1120220071
陕ICP备10203392号-1 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036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商洛新闻网 WWW.SXSL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914-2038801 投诉电话:0914-2038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