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安县这座宁静的小城里,“找朱大夫看病,心踏实”是乡亲们口口相传的信任。这位被亲切称为“农民医生”的朱纯锋,是镇安县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也是陕西省第六届“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商洛好人”。从医30年来,他经手患者22万多人次,婉拒红包数万元,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家风是第一课
朱纯锋的父亲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老党员,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总是那个最先伸出援手的人。“难不怕,咱是党员,得学着把心放宽点,眼里不光有自家的难处,还得有别人的盼头。”这句话,成了朱纯锋童年最深刻的印记。
有一年秋天,邻居王婶的孩子考上了县中学却凑不齐学费,父亲毫不犹豫地拿出准备给朱纯锋买课本的钱。“你王婶一个人拉扯孩子,孩子要是没学上,这辈子就难了。”父亲的话,让朱纯锋明白了“帮人”二字的分量。
当朱纯锋考上卫校成为医生时,父亲叮嘱他:“锋娃,爸是党员,这辈子就信为老百姓办事。你当医生,就得记住:穿了白大褂,就不能藏私心,心里要有病人。”这份“心里装着别人”的家风,成为他从医路上的灯塔。
“药是治病的,不是赚钱的”
从乡镇卫生院到县医院,朱纯锋的白大褂换了一件又一件,但父亲的教诲始终牢记在心。刚当医生时,一位乡下患者误判自己得了胃病,想省钱只开药。朱纯锋却坚持:“婶子,钱不够我先垫着,咱得先做检查。看病不能图省事乱开药,钱花了,病还在,那不是坑您吗?”后来确诊为胃部肿瘤,手术后大婶痊愈,带着绣花鞋垫和土鸡蛋来感谢,他却婉拒:“医生的本分是治病,不是图回报。”
这样的故事在他从医路上不胜枚举。他总开出价格最低、剂量最少的药,用中西医结合的“小单方”为百姓省钱;患者塞红包,他要么婉拒,要么悄悄充进住院费。“药是治病的,不是赚钱的”,这句朴实的话语,是他对医德的坚守。
“守家,也是守更多人的家”
2022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老年群体成为重灾区,县医院筹建老年医学科。此时的朱纯锋刚做完甲状腺手术,儿子三个月后参加高考,80多岁的母亲还在住院,而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临危受命抽调到上海支援。
“老朱,我走了,这个家……你伤口还在疼,科室收了那么多重病人,儿子马上高考,妈还在住院,我咋走得下去么!”妻子的泪水里满是担忧。朱纯锋却安慰她:“还记得去年大年三十不?我们一家三口在医院值班室望着窗外万家灯火,那时候你说什么?你说,穿上这身白大褂,就得对得起这身衣服。现在轮到我对你说这话了,这点事,我能扛得住。上海当前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你不去,别人也要去,咱不能掉链子。”
他记住了父亲的话:“守家,也是守更多人的家。”那段时间,他顾不上术后未愈的伤口,白天看病,晚上研究编写《老年医学科新冠肺炎病人临床管理流程》,在全县推广。开科短短3周,带领团队收治新冠感染患者118例,最大患者102岁,创造了无一例死亡的成绩。
从小家到大家的传承
如今,老年医学科的墙上挂满了锦旗,年轻医生们说:“朱主任教我们的,不只是技术,是怎么把病人当亲人。”去年冬天,朱纯锋回老家探亲,邻居王婶的儿子——那个当年差点辍学的孩子,如今已成了村里的医生,他紧紧握着朱纯锋的手说:“朱老师,当年是您父亲帮我圆了上学梦,现在我也想学着你们的样子,守护着这大山里的乡亲们。”
从父亲的“党员家训”到朱纯锋的“医者仁心”,家风从不是大道理,是危难时的“我来扛”,是离别时的“你放心”。从一双温暖的手,传到另一双温暖的手,在镇安这片土地上,更多的“朱纯锋”正在将这份家风里的“初心”代代传承,照亮前行的路。
相关阅读
排行榜
主办单位:中共商洛市委宣传部 商洛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1120220071
陕ICP备10203392号-1 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036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商洛新闻网 WWW.SXSL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914-2038801 投诉电话:0914-2038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