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
商洛新闻网讯:在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商洛市商南县湘河镇,73岁的荆海周,一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用47年的光阴,在秦岭的千沟万壑中,踏出了一条坚实的光影之路。他是一名普通的农村电影放映员,累计放映超过12000场电影,行程达33万公里。这份坚守,是基层文化工作者敬业与奉献最生动的诠释。
肩挑设备踏遍深山 三省乡亲共沐光影
1973年,22岁的荆海周加入了湘河区放映队。那时,放映设备重达200斤,需要三个人肩挑背扛,行走在仅有一尺宽的险峻山路上,最远的村庄,单程就要走上半天,每月必须完成26个工作日。崎岖的深山小道上,上坡时,他们弓着腰一步步往前挪,肩膀被压得通红;下坡时,步步谨慎,唯恐磕碰了贵重的机器。渴了喝口山泉,饿了啃块干馍,是家常便饭。
每当夜幕降临,山间的火把和马灯亮起,村民们像赶集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围坐在银幕前。他们每晚放映“两长一短”3部影片,《地道战》等经典影片的魅力,甚至常常吸引河南、湖北边界的群众翻山越岭赶来观看。放映时,三人分工明确:荆海周操作放映机,安全员盯着轰鸣的发电机,队长维持着秩序。看着鄂豫陕三省乡亲同坐一堂,共享光影带来的欢乐与感动,荆海周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尽管月薪只有28元,但能为乡亲们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这份认可成了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钻研新技术“按需放映” 夫妻搭档服务升级
2003年,国家实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已务农5年的荆海周再度“出山”。2009年,数字电影普及,年过五旬的他从零学习下载授权、信息回传、设备维护保养等新技术,凭着韧劲成了周边地区“技术顾问”,连邻省放映员也常来请教。
随着国家补助从每部影片30元提高到120元,且用三轮车替代肩挑背扛,工作条件改善,荆海周不满足于此,推出“点菜式”服务,将影片分类成册供村民挑选,妻子心疼他选片奔波,加入放映队负责整理片单、登记需求。夫妻俩根据村庄特点和时节调整放映计划,农闲时放故事片,春耕前播农业技术片,节日加映红色经典影片,还穿插反诈、防汛等科普内容,荆海周还自费制作宣传标语,贴心服务让村民反响热烈,观影人数成倍增长。
夫妻俩用心经营,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带来了效益。村民通过观影提升种养殖技能、掌握法律知识和安全防护技巧。曾有养殖户看农技影片改良方法后收入翻番,提鸡蛋感谢他们,称电影点亮山村夜晚,也有了过好日子的盼头。类似故事很多,看到村民的笑容、听到村民的感谢,夫妻俩觉得辛苦都值得。
十六年除夕之约 银幕温暖孤寡老人
自2009年起,荆海周就与湘河中心敬老院的老人们许下了一个温暖的约定:每年除夕夜,他都会来为他们放映电影。这一守,就是整整16年。
有一年除夕下大雪,家人担心安全劝他别去了,荆海周却说:“答应老人们的事,不能失约。”他毅然推着三轮车,顶风冒雪艰难前行,到达敬老院时,浑身落满了雪花。还有一次,年幼的小孙子舍不得爷爷除夕夜出门,哭着抱住他,荆海周耐心解释后,还是坚定地踏上了去敬老院的路。他总会精心挑选老人们爱看的戏曲片、战争片,看着银幕前的老人们舒展皱纹,开怀而笑,荆海周觉得,这个除夕过得格外有意义。这份风雪无阻的坚守,早已成为当地最动人、最温暖的“年味”。
光影不老初心不改 荣誉加身仍在路上
47年的放映生涯,荆海周历经艰辛。如今,73岁的荆海周依然负责着12个村庄的放映任务,案头摆放的“湘河镇优秀党员”“商洛市优秀放映员”等荣誉证书,见证了他的付出,他却淡然地说:“这都是一个党员该做的分内事。”
他时常会拿出那张1985年颁发的放映资格证,轻轻抚摸,眼神坚定:“开弓没有回头箭,要做,就要做到极致。”从沉重的胶片放映机到轻便的数字设备,工具在变,时代在变,但荆海周对电影光影事业的那份热爱,对深山乡亲们的那份赤诚,从未改变,他依然行进在秦岭的山路上,决心为乡村的文化事业,站好最后一班岗。
从青春到白发,47载风雨兼程,12000场光影盛宴,33万里山路足迹,荆海周用坚守诠释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那一束束穿越山野的光,不仅照亮了寂静的乡村夜晚,更点亮了无数乡亲心中的希望与欢乐,这条深山里的光影之路,仍在向前延伸……
相关阅读
排行榜
主办单位:中共商洛市委宣传部 商洛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1120220071
陕ICP备10203392号-1 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036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商洛新闻网 WWW.SXSL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914-2038801 投诉电话:0914-2038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