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 | 镇安汉剧
汉剧
也叫“汉调二黄”
原称“山二黄”或“陕二黄”
俗称“土二黄”
1914年改名为汉剧
属陕西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
汉剧在各地形成的年代不同
但就镇安的汉剧而言
清末民初已形成一定规模
崛起于当地的
“三合”、“四喜”、“五福”
三大班社
可以说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各类艺术尤其是
戏剧艺术总是在
自然与不自然中
相互交流 相互融合
相互贯通 互为一体
加之当时西安
“鸣盛社”和“庆义社”
的艺人大量南上
久而久之
关中、商洛两派合而为一
从此
镇安也就自然的成为
汉剧传承、发展的中心要地
镇安汉剧为
双声腔(西皮和二黄)剧种
其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
声腔不同
不仅表现情绪有别且板式不一
西皮刚劲有力
明快爽朗
长于表现喜悦、欢快
活泼、轻盈等情绪
二黄则浑厚典雅
节奏平稳
适于表现悲愤哀怨、静思惋惜之情
镇安汉剧分有文场和武场
文场的主奏乐器为京胡
另有京二胡及月琴等
音乐是剧种的决定者
剧种是音乐的体现者
这是中国戏曲最为明显的标志
同时
也是中国戏曲最为突出的个性特征
对镇安汉剧来说仍不例外
她同属于中国戏曲的四大声腔
(高腔、昆曲、梆子腔、皮黄腔)
之一的皮黄腔系
即西皮和二黄
汉剧运用传统戏曲程式的表演形式
依照历代剧目中的不同
体裁、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等
结合传统戏曲(汉剧)十门角色
(即行当、一末到十杂)分别扮演
尤其是传统剧目中的净角(花脸)
一般均有固定脸谱
在服饰、穿戴等方面也都
在相对严格的固定模式
流传在镇安的汉剧传统剧目
按照当地艺人的说法
将其分为“三本半”
即封神、列国为一本
秦、汉、三国为一本
唐、宋、元、明、清为一本
无朝代的外传、野史为半本
至今流传在镇安这片
土壤中的汉剧剧目有
《一捧雪》《二进宫》《三官堂》
《四进士》《五雷碗》《六月雪》
《七人贤》《八件衣》
《九华山》《十道本》等300余本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