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新闻网快评】从生态“高颜值”到经济“高价值”:商洛如何解锁“两山”转化密码?
回望2024,商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笔,在秦岭深处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绿色答卷。从矿山复绿到空气质量连续八年领跑全省,从气候品牌“出圈”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破题,这座城市用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秦岭不仅是地理分界线,更是中华文明的生态根脉。2024年,商洛市以“零容忍”态度整治秦岭“五乱”,存量问题动态清零,52座矿山被压减,2010亩历史遗留矿山重披绿装。商州区通过“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一年内栽种100万株树苗,让荒山秃岭化作“城市绿肺”,守护秦岭,筑牢生态屏障。
在丹江之畔,商洛以“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为目标,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11条主要河流断面水质100%达标,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7天。柞水县生活垃圾发电厂、全域污水处理PPP项目的投用,治污攻坚让“绿色能源”点亮城乡,擦亮了生态底色,也印证了“生态治理需要科技赋能”的智慧。
商洛的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VEP(生态产品价值)核算,17个项目完成价值评估,全省首单CCER林业碳汇交易落地,“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叫响全国,牛背梁度假区跻身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培育名录。更可贵的是,商洛创新“生态贷”模式,15.6亿元贷款助力核桃、木耳等特色产业升级,让“小木耳”长成“大产业”,这种价值的转化,进一步激活了生态经济。
新的一年,商洛锚定新目标:深化GEP/VEP核算应用,建设气候生态博物馆,争创全域天然氧吧市。这不仅是生态治理的延续,更是发展模式的革新。当秦岭的云海、丹江的清流化作“绿色资产”,当气候康养旅游成为经济增长极,商洛正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两山”转化新路径,让每一片林、每一滴水都“活”起来,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篇章。正如央视《焦点访谈》所评:“商洛的改革,为全国生态资源富集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