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
近日,一起由“熊孩子锁喉”引发的侵权纠纷在镇安县人民法院青铜法庭主持下达成调解,学生小明模仿手机短视频中的“锁喉”动作,导致同学小军受伤,最终小明的监护人赔偿小军2000元医疗费等损失。暑假,正是孩子们浏览手机短视频的“高峰期”。这起看似普通的案件,撕开了短视频时代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一道裂痕,当“酷炫”的危险动作通过屏幕闯入孩子的世界,谁来为他们的模仿欲装上“安全阀”?
孩童的模仿天性,本是探索世界的阶梯,却在无边界的短视频内容面前沦为潜在风险的导火索。案例中小明只是觉得短视频里的动作“帅气”,想在同学面前“露一手”,却对潜在的致命风险毫无认知。这背后,是未成年人对危险的判断力不足,更是不良内容对他们认知的误导。对尚不能区分“表演”与“现实”的孩子而言,这些内容无异于隐藏的“风险教材”。这起纠纷,实则是对家庭教育、学校管理与平台责任的三重拷问。
家长要做“贴身引导员”,以即时干预筑牢认知防线。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不能通过手机成为“甩手掌柜”。不少家长为图省心,将短视频当作“电子保姆”,放任孩子在海量内容中“自由浏览”,却忽视了内容的良莠不齐。真正的监护,应当是“陪看”而非“放养”。
学校要做“系统教育者”,以场景化教学强化风险认知。学校作为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更需补上“短视频风险识别”这一课。传统安全教育多聚焦交通、消防救援等领域,却对短视频引发的模仿风险关注不足。学校可将短视频危险案例纳入安全教育课程,定期开展专题课堂,通过模拟实验(如用玩偶演示锁喉导致的窒息过程)、事故当事人现身说法(邀请案例中受伤学生分享经历)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危险后果。
平台要做“源头管控者”,以技术手段切断风险传播链。短视频平台应扛起主体责任,不能为了流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平台不妨开发“未成年人内容防火墙”系统,通过AI识别技术自动标记包含危险动作的视频,强制在视频开头3秒全屏显示红色警示框,标注“该动作可能导致窒息或骨折,禁止任何年龄模仿”,并对账号实施阶梯式限流。平台也应建立“危险内容黑名单”,收录“锁喉”“高空跳”等具体动作及相关关键词,对上传此类内容的账号采取警告、封禁等措施,从源头切断危险动作的传播链条。同时设置“青少年模式专属内容池”,每日定向推送科普、艺术等优质内容,用正向引导挤压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
孩子的世界,本应远离“锁喉”这样的危险词汇。当短视频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家庭、学校、平台必须形成合力:家长要做“过滤器”,教会孩子辨别危险;学校要做“防火墙”,筑牢安全认知防线;平台要做“守门人”,守住内容安全底线。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让“模仿”成为学习美好的阶梯,而非触碰危险的开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