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变好的征兆:找回“主体性”
“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时下正流行起来。
从日常穿搭到人生规划,人们开始关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生活的主导权。
这种觉醒背后,其实是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审视。
当越来越多人拒绝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板,“主体性”便成对抗外界干扰的精神锚点。
人生的遥控器要自己掌握
用通俗易懂的话讲,“主体性”就是“我”。
不过,“我”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主体性”,关键得看“我”处于什么状况。
因为“我”有的时候是作为主体存在,有的时候是作为客体存在,后者就是“客体性”的我。
比如,当我去看一朵花的时候,这看花的我,就是在发挥主体性。
当我被人看的时候,这个被看的我,就成为客体对象。
人们常常建议“要夺回自己的主体性”,但其实这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
因为在“应该这样”和”想要那样”的拉扯中,人们容易弄丢对生活的掌控感。
“主体性”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虽然我们无法立刻拥有绝对坚实的“主体性”,但可以从最小努力开始,一点点建构、夯实它理想的样子。
活出“主体性”的3个方法
失去“主体性”会让人生陷入被动,那如何才能重新夺回主导权?
答案在于持续修炼,从三个方向激活自己的“主体性”:
1.坚持相信“我可以” 一个人强大的关键不在于智商有多高,而在于拥有积极的“心态”。 习惯性说“我不行”“没办法”只能这样”,本质上是在主动交出自己的选择权。 我们要学会关注内心感受,勇敢表达自我。 可以把“我不行”换成“我来试试看”,把“随便都行”换成“我认为这样更好”。 当我们开始相信自己“可以”,就会发现,那些曾经看似艰难的事,也都有了解决的可能。 2.能够学会说“不” 心理学上有个“边界效应”,它告诉我们,清晰明确的边界反而能让关系更加健康长久。 很多时候,拒绝并不代表冷漠,而是对自己边界的坚定守护。 只有当你开始尊重自己,世界才会调整到尊重你的频率。 对不喜欢的事情,明确表态;对使自己为难的要求,直言态度。 真诚表达感受,你会发现,真正在乎你的人,不会因一次拒绝就转身离去。 3.靠近给你能量的人 建立自己的“主体性”,也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有句话说:“靠近正能量的人,就像靠近一束光,温暖自己,照亮前路。” 与能给你能量的人在一起,身心都会倍感舒适,他们会在你迷茫时给予指引,低落时给予鼓励。 多穿梭于温柔的磁场和高能量圈子里,你会不自觉地被积极氛围感染,汲取前行的动力。 从今天起,主动靠近那些能带给你能量的人吧,同时努力让自己发光,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
赞
0